日本央行清仓ETF需”100年以上”,前路艰难
从2010年至2024年,日本银行(央行,以下简称:日银)在超过13年里实施了购买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及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的政策,如今终于进入了向市场出售的政策退出局面。简单计算,要完成规模膨胀至约70万亿日元的ETF与REIT的出售,可能需要超过100年的时间,预计日银在未来的道路上将充满艰险。
“100年后我们已不在人世,但我们打算花费100年以上的时间来出售”。日银总裁植田和男在9月19日的记者会上表明了以较长的时间跨度来出售ETF和REIT的决心。他同时否定了在宽松货币政策时期重新开始购买ETF的可能性,称“不在考虑范围内”。
日银自2010年起,作为货币宽松政策的一环,启动购买ETF与REIT。这是一项罕见的政策,通过由央行主动购买风险性资产,来干预股票市场。2013年,日银在启动“异次元宽松”政策后,购买规模大幅扩大。
日银曾认为,大规模购买ETF等“会对经济、物价产生积极影响”(前总裁黑田东彦),并将其视为推动日本经济摆脱通缩的主要工具之一。日银主要在股市下跌阶段采取购买行动,从事实上起到了支撑股市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不断有意见批评称,股价本来应该基于企业业绩来确定,日银的购买行为导致股价扭曲。此外,有人强烈指出,将股票表决权行使交由资产管理公司的做法削弱了公司治理。
2024年3月,日银停止ETF与REIT的新一轮购买,并与日本财务省合作,一直在幕后摸索退出该政策的战略。
对股市下跌的担忧一度成为障碍
外界也提出了各种建议。比如,将日银持有的ETF移交给日本政府旗下的金融机构等,将其分红用于公共领域的增长投资。还出现了向日本国民分配ETF的方案。
围绕持有巨额浮盈的ETF,日本朝野政党中出现了应利用ETF为日本政府筹措财政来源的声音。立宪民主党提出的方案是,由日本政府以账面价值收购日银持有的ETF,将分红用于育儿支援。公明党则提议,设立运作国家资产的政府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主权财富基金)来创造财政收入。
日银内部也曾探讨过由政府或外部机构收购(ETF)的方案,但日本财务省似乎对按市值收购可能产生浮亏的风险资产持否定态度。
尽管日银此后已倾向于选择向市场出售的方式,但股价下跌的担忧一直成为障碍。若将规模已膨胀至约70万亿日元的ETF一次性抛向市场,有可能引发市场混乱。2024年7月,日银决定加息后,日本股市就曾出现大幅下跌。
最终,日银确定了逐步、长期抛售的方案,同时保留了根据市场形势调整抛售节奏或暂停抛售的选项。对于长期抛售,日银总裁植田和男表示:“虽然我认为存在弊端,但弊端并不会特别大”。
规模占东证主板总市值的8%
未来的道路预计会面临艰难。据日生基础研究所的井出真吾估算,截至9月19日,日银的ETF持有额高达85万亿日元(市值),规模相当于东证Prime市场(主板)总市值的约8%。也超过了日本的养老金管理机构“年金积立金管理运用独立行政法人”(GPIF)的日本股票持仓(截至2025年6月末为64万亿日元)。
既然日银选择了长期抛售,就不得不设想股价大幅下跌的情况,由此产生亏损的可能性也无法否认。在日银的会计制度中,若 ETF产生浮亏,存在计提准备金的规定。这将导致利润及自有资本缩水,从而引发日银财务状况暂时恶化的风险。
日银在决定购买ETF时制定的基本方针中,明确了处置ETF的原则,即“极力避免扰乱市场”、“以合理价格进行”、“极力避免央行产生损失”。
日银总裁植田和男在记者会上表示:“若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将回归基本方针重新探讨。必要时,会在决策会议上再次研究采取某种适当的应对措施”。
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执行经济学家木内登英认为,日银将维持当前的抛售节奏。他指出:“如果日银超出此次公布的标准调整抛售节奏,那么在股价下跌时,推进抛售的日银就有可能遭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