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经济开启万亿级新赛道,火箭发射迎来发展窗口期
全球火箭发射服务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通道。据 Precedence Research 报告显示,2024 年该市场收入约 186.8 亿美元,预计到 2034 年将攀升至 642.5 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 13.15%。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火箭发射的需求主要由卫星发射驱动,而低轨卫星(LEO)凭借低延时、低成本及灵活组网等优势,成为卫星通信建设的焦点领域。2024 年全球 LEO 卫星市场规模约 126.4 亿美元,预计 2033 年将增至 413.1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14%。
广东博众分析指出,深空经济的崛起为火箭发射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深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 2040 年将达到万亿美元级别。商业航天是深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力量在深空探测中愈发关键,2025 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7000 亿美元,而火箭发射作为产业链核心环节,将持续承接产业发展带来的增量需求。
竞争格局:低轨卫星频轨资源成为战略焦点
卫星发射构成火箭发射需求主体。根据Satellite Industry Association 2024年报告,全球全年共执行259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224次为商业卫星发射,占比约86%。另据GM Insights分析,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中,“卫星发射”类别贡献约71.75%份额。由此可见,卫星发射已成为商业火箭发射最核心的需求来源,是推动发射频次与市场规模增长的关键引擎。
低轨卫星频轨资源紧张,中美展开太空布局竞争。不同轨道的卫星通信系统在覆盖范围、容量、时延及寿命等方面各具特点。高轨卫星技术成熟、寿命较长,但时延高、路径损耗大,且轨道资源极为有限。相比之下,低轨卫星因具备低延迟、低成本、高灵活性及易于组网等优势,正成为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的新焦点,频轨资源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中国机遇:政策与生态双轮驱动产业发展
中国商业航天在政策密集赋能下,正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2024年以来,从纳入《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国家级战略定位,到各级测控规范的逐步完善,顶层设计日益清晰。地方政府,特别是北京、广东、上海等产业高地,也相继发布行动计划,明确产业规模目标,全方位支持星箭研制、卫星组网与智能制造,为产业提供了强劲的成长动能。
伴随政策环境的优化,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目前,国内已在卫星制造、运营、火箭研发发射、地面测控等领域培育了众多企业,实现了从上游材料与零部件、中游部组件制造到下游系统总装与应用的全链条覆盖。这一日趋成熟的生态体系,正推动中国商业航天朝着规模化运营与核心技术突破的新阶段稳步迈进。
技术突破:可复用火箭与3D打印构筑成本优势
可重复使用火箭成为降本核心路径。火箭发动机是硬件成本中占比最高的部分。在一级助推器中,发动机与箭体结构合计占总成本约77.8%;在二级助推器中,该比例约为58.1%。相比之下,推进剂等消耗品成本占比极低。因此,实现发动机的回收与复用,将高昂的制造成本摊薄至多次发射中,成为显著降低单次发射费用的关键。
3D打印技术推动制造模式革新。3D打印技术已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美国企业Relativity Space通过大规模应用该技术,将火箭零件数量从十万个减少至不足一千个,制造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2个月。在国内,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已将3D打印应用于发动机生产,超过85%的发动机零件采用增材制造完成,充分体现了该技术在缩短周期、优化成本及提升供应链灵活性方面的显著效益。
本文观点由博众投研容伟彪(执业编号:A0600621050004)编辑整理,仅代表个人观点,任何投资建议不作为您投资的依据,您须独立作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特此说明:博众通过各渠道推出的相关文章仅面向广东博众智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的客户群体,文章内容不表明对相关产品或者服务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若您并非广东博众客户群体,请勿接收或者使用博众通过各渠道所推送的任何信息。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