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中国船舶集团(CSSC)决心进行集团重组。将于近期合并旗下核心公司“中国船舶工业”与“中国船舶重工”,以提高生产及研发效率。虽然中国造船业持续快速增长,但进入2025年以后,新接订单量转为下降。在美国政府采取管制措施等不利因素加剧的背景下,中国船舶集团此举意在巩固第一宝座。
此次合并将采取销售额较大的“中国船舶工业”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的形式。中国船舶重工将于9月5日摘牌退市。法人登记也将注销。
作为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此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今后,作为单一实体经营公司,销售额将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按2024财年业绩计算),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从船舶新接订单业绩来看,2024年中国船舶工业与中国船舶重工的总接单量达到2862万载重吨,位居世界第一。英国克拉克森研究公司(Clarkson Research)的数据显示,日本造船企业的这一业绩共计为1008万载重吨,合并后的新公司一家企业的订单量将是日本企业合计值的近3倍。
中国船舶工业与中国船舶重工原本是一家国有企业。1999年,在中国政府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发展的指导方针下,被分拆成两家公司。基地主要位于南方的中国船舶工业被称为“南船”,基地主要位于北方的中国船舶重工被称为“北船”。
此次再次推动两家公司合并的背后原因同样有政府的推动。国务院等提出提高国有企业资本效率的方针后,两家公司于2019年设立共同控股公司——中国船舶集团,并以隶属于该公司的形式进行了经营合并。
当时这一事件被媒体称为“南北合并”,并引发热议,但之后两家公司仍作为独立上市企业存续。各自在各地拥有造船基地的体制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在船舶建造及维修等方面存在业务重复问题。
此次重组以完全合并为目标,特点是将涉及业务的所有要素归并于一家公司。合并计划报告显示,中国船舶工业将全面接手中国船舶重工的资产、负债、业务及人员等要素。
该报告至少有72次提到了“同业竞争”一词。这说明两家上市公司并存的体制存在许多浪费。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的证券公司预计通过整合可以将业务运营成本降低8%~10%。
新生的中国船舶集团将在强大的逆风中启航。自2024年9月公布重组方针以后,中国造船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大的因素是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将于当年秋季开始征收入港费用。
美国将对运营中国建造船舶的海运公司,在停靠美国港口时征收费用。对于面向美国从事物流业务的船东而言,向中国造船公司下订单本身就成为了成本增加的因素。因此,暂停下单的趋势正在扩大。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数据,2025年1~6月,中国造船业的新接订单量为4433万载重吨,同比减少了18%。这是三年来首次出现上半年下降。
这一影响在个别企业的经营中也有所体现。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扬子江船业1~6月的新接订单仅为14艘,比去年减少了8成。按金额计算,上半年的订单完成量仅占全年计划的9%。近一年来(企业)在业绩预期上的偏差十分明显。
中国船舶集团也是,工业1~6月的新接订单量为543万载重吨,同比减少36%;重工为838万载重吨,同比减少28%,均表现不佳。旗下的研究机构在7月中旬发布的报告中表示,受美国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中国的造船公司短期内在(与海运公司的)订单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透露出危机感。
今后如果能通过集团重组提高业务效率,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资金作为基础,提高在订单谈判中的价格竞争力。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国政府的入港费用。
美国政府在尖端半导体领域也加强了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竞争力的提升。美国在造船业对中国的管制也可能在制止中国企业快速扩张的同时,加速其管理和技术的创新。
来源:日本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