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二十周年“名家讲堂”:一场与李镇西老师关于教育初心的深度对话

近日,本土知名教育品牌快乐学在其成立二十周年之际,特邀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亲临厦门,为旗下千余名一线教师带来题为《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吃惊的我》的深度分享。

一场思想的盛宴,当教育者遇见教育者

千余名快乐学教师让现场座无虚席,他们专注的神情与奋笔疾书的动作,共同描绘出一幅当代教育工作者对自我提升的渴望图景。

台上,从教四十余年的李镇西老师,并未进行高深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位教育行者的姿态,将深刻的教育哲思融入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中,娓娓道来。

他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创办“未来班”的探索,如何与学生们一同设计班徽、创作班歌,甚至为了让学生谱写的班歌能够传唱,他鼓起勇气写信给中央歌舞团的著名作曲家。当他展示那些泛黄的信件和曲谱时,台下的老师们仿佛也触摸到了那份属于教育的、滚烫的初心。

正是这份温情与智慧,不时引发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在这场分享中,李老师重点阐述了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路径在于“四个不停地”的坚持,并提出了“学生教我当老师”这一颠覆性的教育理念。他讲述了那个名叫安超的学生的故事:一个因成绩不佳转学,却在新学校待了不到三天便哭着要求转回来的孩子。安超的经历让李老师深刻反思,教育的环境与关系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是学生们,用他们最真实的生命体验,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李老师在台上感慨道。

这不仅是一场单向的知识传递,更是一场讲者与听者之间,在教育理念上的深度共鸣与双向奔赴。

一次深度对话:在爱与民主中守护教育初心

讲座结束后,李镇西老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进一步将他的教育思考向纵深处延展。

当被问及教师在漫长的自我寻找旅程中最应珍视什么时,他给出的答案朴素而有力——“说到底就是人性吧,就是自己最善良的东西。”

在他看来,教育的一切都源于爱,而这份爱,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催化剂。

他认为,对孩子的爱能够让一个老师自然而然地“变得聪明起来”,因为真正的爱会驱使教育者去想尽办法研究学生、教好他们,智慧便在这一过程中生发。

然而,李老师同样强调,爱并非教育的全部,它只是必要条件,智慧的爱必然包含着“民主”的含量。

“这种爱是平等的爱,我们爱学生,学生也爱我们。它包含着尊重,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他解释道,在班级中推行民主,其最终目的并非是为了更高效地“管住”学生,而是为了培养他们具有平等、制约意识的未来公民。

在谈及当前教育环境下教师普遍面临的考核压力时,他再次重申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的理念。

他将“优秀”定义为证书、奖状等外在的世俗标志,并指出这些往往是教师无法完全掌控的。他认为,教师应当专注于追求自己可以把握的内在幸福感。

“当你足够幸福,没有了思想包袱,反而能更投入地把事情做好,优秀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为了让这个观点更形象,他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作为注解:“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再也飞不起来了。”一个内心被功利所累的老师,是无法在教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

他鼓励老师们将外在的荣誉视为“额外的奖赏”,如此,才能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得更轻盈、更长远。

二十年求索路:一次本土教育精神的回响

李镇西老师在专访中提到,让“四个不停”不流于形式的关键,在于要将它视为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常态,而非工作之外的负担。

“我每天上课,就是不停地实践;琢磨怎么上好,就是不停地思考。这不是教育本身吗?”他反问道。教师应当将每一个教育难题,都当做值得探究的科研课题。

而这一理念,恰好在快乐学二十周年之际发布的专著《快乐学》中得到了完美印证。

这本书并非理论说教,而是从上万个真实案例中精选出的39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快乐学一线教师将“难题”化为“课题”的生动实践。

翻开书页,我们能看到,当老师面对因二胎家庭“失宠”而深夜不敢回家的女孩时,她所做的不仅仅是安慰,而是通过系统性的沟通,引导整个家庭重建情感边界;当老师遇到因父母离异而内心封闭、甚至有自残倾向的男孩时,他没有强行说教,而是分享自己寄人篱下的经历,用共情为孩子搭建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书中展现的,正是李老师所倡导的那种源于实践、发于思考的真实成长。

在活动尾声,快乐学创始人浩哥的总结发言,则将这场思想的共鸣推向了高潮。“我们应该跟李老师学什么?学一个老师的自我成长。”浩哥在现场分享道,“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来也很普通,甚至面对学生问题时也会粗暴的人。但他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通过‘四个不停地’,像米开朗基罗雕琢大卫一样雕琢自己,最终成为了今天的李镇西。如果他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

浩哥进一步阐释,这份成长背后的精神内核,恰与快乐学的企业文化不谋而合。“李老师倡导的简单和善良,与我们‘简单、善良、有力’的文化是相通的。所有高级的灵魂都是相通的。”他提及自己同样出身于教育世家,这份耳濡目染让他坚信,真正的教育,源于由骨子里生长出来的高级的东西。而快乐学所提倡的“快乐”,也并非没有辛苦,“它是一种付出很多心力以后酣畅淋漓的快乐,是战胜困难以后那种高级的快乐。”

“去年周海宏教授说,这是他第一次给培训机构的老师分享。今天李镇西老师也说了同样的话。看来,‘快乐学’这家机构真的不一样!”浩哥动情地说道。这份“不一样”,也得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印证。活动结束后,李老师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下这样的文字:昨天听课的千余名老师都不是常规学校的老师,而是培训机构的老师。快乐学是厦门一家培训机构,但这个机构并非简单地提分训练,而是全面育人,且倡导快乐学的理念。值得点赞!

最后,浩哥以一句对未来的展望结束了发言:“二十年不是起点,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节点。我们用心过好每一天!”

从一场有深度的讲座,到一次有锐度的专访,再到一本有温度的书,快乐学在其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上,为厦门乃至全国的教育工作者,呈现了一场关于教育初心的深度探索。

回顾名家讲堂,我们能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从邀请“当代教育名家”任勇老师分享《觉者为师》,到福建教育学院鲍道宏教授阐述《有效辅导学生的教学策略》,再到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探讨《好老师的感性素质》,快乐学始终在为教师们搭建与顶尖智慧对话的桥梁,持续为“师神”的塑造注入养分。

然而,名家讲堂的星光璀璨,只是快乐学深耕教师成长这片沃土的冰山一角。在其背后,是一个更为庞大和系统的师资培养生态。

2017年,快乐学成立了业内首家人才大学,由创始人浩哥亲自担任校长,并构建了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时-空-力”人才培养体系。每一位新师入职前,都必须经历为期21天、淘汰率高达30%的全封闭“启航计划”的淬炼,从教学技能到文化价值观,完成一次彻底的重塑。

通过持续深耕教师成长,这家从厦门成长起来的本土教育企业,正为其未来的发展注入最核心的动力,也为厦门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更多值得期待的活力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