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拉动亚洲对欧洲集装箱运量创新高

2025年1~6月亚洲发往欧洲的海上集装箱运输量创出历史最高纪录。由于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对美出口受阻的中国将欧洲作为替代市场,这是对欧洲运输量创新高的重要原因。但欧洲经济缺乏强劲势头,货物运输前景仍不明朗。新造船只的供应压力仍在持续,运费已转入下跌趋势。

日本海事中心(东京千代田区)汇总的数据显示,1~6月亚洲发往欧洲的海上集装箱运输量为957.1108万个(按20英尺集装箱换算),同比增长8.9%。创出上半年运输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此前的最高纪录为2024年上半年的879万个,当时因红海和苏伊士运河暂停通航,引发了抢运货物的情况。2024年全年同样创出最高值,运输量为1818万个。
 在2025年1~6月亚洲发往欧洲的集装箱运输量中,近8成来自中华地域(中国大陆与香港合计)。中华地域发出的集装箱同比增长9.7%,拉动了整体运输量的增加。东南亚发出的集装箱增长8.8%,东北亚地区(包括日本)发出的集装箱增长2.7%。
      
  中国发往欧洲的品类呈现出普遍增长的态势。日本海事中心汇总的欧盟(EU)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实际数据(1~5月)显示,电气设备、机械类、家具·寝具等主要品类的进口量均表现出色。
    
  中国发出的货物运输量增长的背后原因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特朗普政府大幅提高了对华关税。受关税政策的影响,中国对美货物运输情况低迷。5∼7月,中国发往美国的货物运输量连续3个月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有观点指出,中国把对美出口减少的部分转向欧洲及东南亚市场,发起了出口攻势。熟悉海上运输动向的神奈川大学教授松田琢磨表示:“由于用其他市场替代了美国,出口增加,从而推高了上半年的货运量”。 
 
  在欧洲,为了防备美国政府提高关税,春季出现了抢先向美国出货的情况。日生基础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高山武士指出:“除汽车相关领域外,医药及化工等领域也明显出现从欧洲抢先向美国出货的现象,在此前后欧洲可能从亚洲采购了更多的原材料及零部件”。
    
  从6月的单月数据来看,整个亚洲发往欧洲的集装箱运输量为162.5282万个,同比增长1.3%。中华地域发出的集装箱同比小幅下降0.3%。比5月的运输量减少1成左右,货物运输量的增长速度可能已经放缓。还有很多观点认为,目前的欧洲经济已陷入停滞,消费品等的需求并不旺盛。
  
  也出现了促使货物运输增加的因素,比如德国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等。另一方面,欧洲正在推进“去风险(De-risking)”举措,降低供应链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从中国进口的货物能否继续增加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新船竣工增加让集装箱运费趋于走低
    
  中国与欧洲之间的集装箱船运输的现货运费(即时合约)已开始下降。目前每个20英尺集装箱为1668美元。在5月中美就暂停关税达成一致之后,投入欧洲航线的集装箱船被调往美国航线,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运输供需变得紧张,运费截至7月均在上涨。而美国航线的运费自6月中旬以来急剧下跌。但随着船只重新返回欧洲航线,中国与欧洲之间运费行情也出现回落。
       
  在集装箱船市场,从2024年开始新船竣工热潮一直持续,船舶的过剩迹象增强。日本神奈川大学的松田教授表示,“前往欧洲的运费容易下降的态势一直持续,也有可能是受到南美和非洲等其他航线供需平衡的影响而出现波动”。
来源:日经